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在我校60周年校庆日即将到来之际,化学工程学院1703班的丁俊函同学联络五个学院11名一年级的同学,对我校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”的委员、学校“老教授协会”的老教授及学校交谊舞协会的8位退休老师,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采访,这次老少交流,发挥了退休老同志丰富的校史资源,为我校开辟了校史育人的新途径。
活动由交谊舞协会会长焦凤松主持。同学们针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向老师们做出了提问,老师们认真听取后分门别类予以解答。
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、老教授协会理事长赵素贞是1964年就到化工学院读书,毕业后留校工作,担任校级领导多年,对学校的历史比较了解。她介绍了学校从1958年创建,在短短三个月内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招生、开学、上课等工作,学校历经五个阶段建设发展,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、教学科研水平较高、在校生达2万多人的全国重点知名高校。这里渗透着化大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创业的故事和无私奉献,凝聚成北京化工大学“艰苦奋斗、务实力行、励精图治、敢为人先”的化大精神。学校60年为国家培养的毕业生兢兢业业地工作在祖国各条战线,许多成为了化学工业战线的总工程师、厂长、经理及大中型企业的领导。其中从学校走出去的6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。她希望同学们要继承和发扬学校艰苦奋斗、励精图治的优良传统,勤奋学习、勇挑重担,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。
焦凤松说,我校经历60年风雨,今天已成为全国知名的“211”工程、“985”重点学科平台建设,以及“双一流”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。据报导,2018年学校在网评教学、科研等综合实力评估中,位居全国高校排名第51位。他希望新同学们了解化大、热爱化大,学好专业,练好身体,全面发展,将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、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信息工程学院洪纯一教授和理学院马国瑜教授是1962年分别从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毕业后到学校工作的。他们长期工作在教学、科研第一线,教书育人,为化大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精力。洪纯一教授在发言中说,在“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”口号下,在搞好教学、科研工作的同时,坚持锻炼身体,终身喜爱长跑、打乒乓球、唱歌等活动。自己七十岁以后还参加了两次马拉松长跑比赛,为此,还特意到过西藏拉萨。他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在搞好学习的同时,培养一项终身坚持的特长,以便精力旺盛地为祖国工作。马国瑜教授不仅是全国知名的数学专家,是英语极好、精通书法、知识广博的老先生。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自己儿子的学习经验,告诫学生,在大学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,这对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。
施宝昌和王勤娜是一对夫妻教授,还是交谊舞协会的优秀舞伴和会员。在施宝昌教授患癌症做过大手术的情况下,他们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,坚持跳舞锻炼,十分令人敬佩。针对一位同学提出的如何参与科研、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和路径,他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、科研实际回答说,科研是认真、严肃和细致的工作。既要一丝不苟,又要创新思路。他们希望同学们要踏实地学好知识,钻研进去,求得真知。
最后,老师和同学们互相交流,交谊舞协会的老师们介绍了她们的活动情况和收获,希望同学们课余生活要丰富,跳国标舞、交谊舞对身心健康、快乐学习和生活很有帮助。希望和同学们在化大一年一度的交谊舞大赛上见面。
采访结束时,同学们向接受采访的老同志赠送了他们拍摄的化大新校区风貌照片,全体参加活动的老少师生合影留念并建立了通讯联系。
“甲子薪传 老少同行”活动是离退休处在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组织的“爱·校园”系列活动之一,也是学校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”、“老教授协会”贯彻落实十九大“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,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”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,通过老少互动的交流形式,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,志存高远,脚踏实地,勇做时代的弄潮儿。此次采访过程生动活泼、气氛活跃,充满了师生情、校友情,体现了同学们对学校的期望、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关爱。学生们纷纷表示,和老师们的交流受益匪浅,老一辈的奋斗拼搏精神令人感动,作为新一代的化大人,一定秉承化大精神,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,立志做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一代新人,紧跟时代砥砺前行,在服务人民中增强本领,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,把激昂的“青春梦”融入伟大的“中国梦”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。